中间声音丨关于勇敢、友谊和黑暗里的漫游

中间声音

编者按:韦淇今年六月份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英语系,她不久前刚刚结束了在中间美术馆研究与策展部的实习。在这篇文章里,韦淇回顾了自己在馆内所做的展览筹备、编辑校对等工作,并分享了她对美术馆工作模式的观察、自身参与其中的感受和这段经历给她带来的思考。

关于勇敢、友谊和黑暗里的漫游

韦淇

 

从馆里看外面的云

 

此次在北京中间美术馆的实习是我第一次长期、稳定地在一个工作岗位上运用本科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期间积累的实践经验、学习到的具体知识令我受益匪浅。

 

初到中间美术馆实习时,适逢展览“巨浪与余音:后现代主义与全球80年代”的筹备阶段,我的具体工作内容是翻译、校对展览中的视频文字及展签。期间,由于中间美术馆每周都会举行与展览相关艺术家漫谈活动,我的另一项工作任务就是撰写艺术家访谈的回顾并排版。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我对于文字的掌握,也使我对新媒体运营如微信公众号和其他艺术信息平台有了更深的认识。

 

“巨浪与余音:后现代主义与全球80年代”展览期间,我也会进入到现场,与前来观展的观众进行交流,有时为他们提供针对展览的讲解。除此之外,展馆的工作内容还包括每天开闭馆时的机器开关、出版物的销售及数目清点、观展人数统计、管理志愿者、突发事件的应对等。展厅工作未必需要文字工作那样的专业背景及能力,但对现场应变能力有一定要求,即便之前已有展馆志愿者经历,此次实习中的展厅工作经历仍是一段新鲜的经历,令我对美术馆的日常运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为“巨浪与余音:后现代主义与全球80年代”展览作品加耶夫斯基的《身份》做字幕翻译, 这句话大家在讨论之后采取了我的翻译版本

 

展览结束后,馆内的工作并未告一段落,我和同事们投入了《中国作为问题》第三辑、第四辑的工作之中。其中,我参与到文章的校对、编辑之中。我们需要根据原本的文章、整理成为word文档并进行校对,随后,为自己负责校对的文章撰写作者介绍和文章背景介绍。校对的工作看似枯燥无味,实则趣味盎然。在一校的过程中,工作者需要将文章中的别字、标点符号进行修改,还需要核实注释出处并调整格式。二校和三校则是对前一轮成果的检查和修订。我们团队的每个人都需要将整本书的内容通览一遍,并进行交流,如此一来,我们对文章、书本整体的了解不仅有助于校对工作,也加深了我对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理解,并开拓了我对了解当代中国艺术不同流派的兴趣。

 

艺术与语言文学学科尽管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大类,但它们同属于人文领域,除却表达方式相异,探讨的问题大体相似。此外,由于北京中间美术馆是一所偏向于研究型展览的展馆,不管是呈现出的展览本身,还是为展览提供基础的研究过程,都有非常多的文字工作。

 

此次实习中,我的另一收获就是与馆内同事的丰富交流。馆内同事均有优秀的学术背景,当时本科尚未毕业的我不免相形见绌。但作为馆内年龄最小的成员,我受到了各位同事的关心,她们询问我对于未来的规划,并为我提供了切实的帮助。除此之外,她们关于自身经验的分享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中间美术馆的工作氛围轻松活泼,同事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工作日的中午,大家围在餐桌旁一起吃午饭、讨论当日工作和生活内容。饭后尚未到工作时间的闲暇,几位同事会围在一起进行体育运动、交谈。偶尔,馆内负责档案管理的前辈会进行采购,并为我们做咖啡、烤披萨和面包,这些快乐惬意的下午茶时光为馆内实习增加了一丝特别的色彩。

 

馆里的郭老师为我们烤的蓝莓果酱夹心面包

 

相比于同事的角色,她们更像是与我交流愉快的朋友,我们在共同完成一项项任务的同时,增进了对彼此思想、价值观的了解,并通过一次次对于社会事件、展览的讨论,增加了彼此的共同经验。此外,她们在交谈中与我分享的关于学习、就业方面的经验也于我大有裨益。

 

在美术馆实习,或许是一个较为小众的选择。由于身边的同学、朋友大多进入了互联网公司、教育机构或是其他商业性较强的企业进行毕业实习,无论是工作的具体内容、工作方式,还是实习机构的整体架构,都与美术馆的实习有所差异。在偶尔听他们谈起工作日常时,我也会对另一种工作方式产生好奇。但我也为能够有机会在中间美术馆完成实习感到荣幸与激动。

 

美术馆相对扁平的架构、较小的团队规模使我得以与同事进行更多的交流、对团队整体的工作内容有更清楚的认知,并从每周的组会中知悉美术馆研究工作、展览工作乃至日常运营方方面面的内容和细节。

 

办公室里养的花

 

研究与策展部的同事们给了我充分的机会锻炼个人能力、探索不同的工作内容。例如,在进行《意大利“超前卫艺术”》一文翻译时,我有时会因原文晦涩、对二十世纪艺术史的不甚了解感到沮丧,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最终完成了这篇文章的翻译,并得到了身边同事的认可。我深知自己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大家的鼓励与支持给了我更多精进专业能力、学习相关知识的信心。

 

除此之外,美术馆也给了实习生充分参与美术馆工作的机会。在开始这段实习之前,学长学姐和互联网上的信息都在告诉我:实习生的工作单调乏味、无法提供学习机会。但由于每一名成员平等地拥有了解并参与美术馆各项工作的权利,我从这段实习中收获了太多知识,实习期间馆内同事的尊重与支持也令我对工作不再充满恐惧。

 

此外,中间美术馆内部图书馆的丰富藏书也令我印象深刻。作为研究型美术馆,其藏书范围不仅包括艺术史、画册,更涵盖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历史等著作,再次令我意识到艺术、文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紧密联系。说来惭愧,尽管对馆内许多藏书饶有兴趣,却未尽我所能利用这里的藏书资源。

 

内部图书馆书架一角

 

从个人角度来说,此次实习使我从漫长的倦怠期逐渐恢复过来,在规律性的工作中重新找回了生活的节奏,重建与他人的联系,重拾追求更多可能性的希望。三个月的实习使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坚定了在未来的人生中探索更多可能性的决心,并对接下来一个阶段的学习方向有了初步了解。

 

尽管将来我未必会从事艺术行业,也未必会进行系统化的艺术史学习,但艺术和文学、文化等领域的共通性足以使现在的我从这段实习经历中获益匪浅。正如前段时间卢老师在一篇访谈中所言,艺术、文学等都只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作为主体的研究者不应被方法局限,而应将精力集中于问题本身,接纳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并为我所用。

 

在真正参与实习之前,我并未想过这段实习可能给我带来的影响。如今回顾,我很庆幸当时向中间美术馆投递了简历,它使我大学期间的兴趣不再仅仅是一项课余时间的“消遣”,具体的实践经历使我进一步了解曾经遥远的艺术行业,并找到将自身专业与艺术行业可能的切入点。更深远的,我在这份实习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收获了众多的支持与鼓励,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碎回忆汇成一道光将曾经灰暗的我照亮,甚至使我生发出“如果有一天我也可以照亮别人”的愿望。

 

“巨浪与余音:后现代主义与全球80年代”展览现场,我与“奥利弗”

编辑:周博雅
排版:闵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up Drag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