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展预告 | 笔记——来自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声音
笔记——来自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声音
策展人:刘鼎、卢迎华
展期:2022年6月23日—7月24日
地址:中间思想频道,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A08楼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10:00-18:00
展览前言
“不管是2000或2001年才算二十一世纪的开始,二十一世纪总是快要来了。我们以无限的高兴和庆幸,再加兴奋和激动的情态来欢迎这个新世纪。”在20世纪即将翻页之际,出生于1900年的文学家、世纪老人章克标手写下《欢迎二十一世纪》一文,回顾自己亲历的20世纪中国经验,展望中国在21世纪的全球格局中推动世界大同格局的使命和前景。身处20世纪末的人们急于往后看、向前看,寄托个体对于改变和转折的各种愿景。
人们对于未来的期许基于的是走过的路与眼下的经历,然而,虽然我们可以从当下的立足点感知当下的冷暖,却无法仅仅从当下的视角来认知和解释当下。2020年,我们被“新冠疫情”猛然抛进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惊慌失措,现实的困顿与精神的困惑交加,令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当下的囚徒。以“新冠”纪年,今年已是“新冠肺炎元年”后的第三年,各种危机和分裂不是在弥合,而是在日益加剧和演变。新元后的世界将会是怎样,至少目前我们还看不清楚。目光所及,哪里都是无依之地。我们由此萌生了从当下深入审察上个世纪末所面临的问题与现场的愿望,去发现那些与我们时代精神探索相关的重要问题,也给予自己审视自身与现实的可能性。从当下的立足点往回看,我们发现,一些20世纪末的预言要么成真,要么被证误。时间的流逝使我们有机会反思20世纪中对于未来的设想与规划。
“笔记——来自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声音”展(以下简称“笔记”展)是继“巨浪与余音”展之后对20世纪下半叶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的新篇章。“笔记”展通过展示艺术家、策展人与学者的话语、笔记、图像、文件、档案和作品,回顾了中国知识界与艺术界在世纪之交的思考与走向。进入1990年代之后,世纪末与21世纪的概念与意象不断地出现在那个时期的学人与艺术家的话语和创作之中。一方面,他们尝试脱离1980年代的语汇与阐释系统,建立直面和属于1990年代的社会现实与价值体系;另一方面,他们感知到一个重大的时间节点,即世纪之交的到来,心中涌动着期许,也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感受到复杂与悲凉。
在展览中,我们将18位学者、策展人与艺术家在1997年至2002年间写作而成的文章单篇成册,制作成18本可供阅读的读本,其中大多数文本发表于写作之际,散见于个人文集、研讨会合集、报纸刊物和个人档案之间。写作者既有百岁老人章克标,也有正当其时的中青年人。他们的深思提供了多个审视和概括20世纪,特别是其最后20年中国思想流变与实践态势的视角。这其中有的直指时弊,自我解剖,敞露心扉;有的对问题和现象追根溯源;有的总结了过去,也揭示了自己即将开展的新的征途的思想动力。其中不乏对于20世纪的深情回眸,但更多的是从经验和情感上将自己与20世纪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深知自己源于其中,也对于个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毫不回避,勇于担当。他们真诚地分析与分享,为今天提供了诸多值得重视的有关20世纪的“底稿”。我们有意将来自当代艺术界的文本与知识界的文本并置在一起,也从中摘取话语片段展现在墙面上,组成环绕展厅的一个思想声场。
在世纪之交,当代艺术创作可以说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唇齿相依,尽显彼时的社会空间与边界。我们截取了43位艺术家在19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数年间创作的作品,以图片和文字描述的方式再现这些创作样本,形成一份珍贵的艺术史料。在展览中,观众可以像抽取读书笔记的卡片一样,将它们从箱子中取出,放置在环绕墙面的架子上,自由组合与观看。今天看来,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紧跟时代,敏锐地汲取思想资源,充满创见与冒险精神。在1980年代思想解放的延长线上,艺术问题与时代现实共同推动着艺术家的创作实践。自1980年代末出现的观念性创作发展至此时开拓出了许多崭新的创作疆域、议题和视觉表达方式,蓄势待发,生机勃勃。但学界深深忧虑的市场经济和实用主义对人文精神的侵蚀的现象也将深刻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界的转向,阻碍了观念艺术所开辟的思考空间向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使其逐步面临自我桎梏与僵化的危机。
借助这些来自世纪末的思想痕迹和创作的笔记、草稿与资料,我们尝试重返那个萌动着欲望与希望,失落与信心的历史时空,去侦测历史的主角们在彼时的思路历程,批判性地理解过去我们界定自己与历史的方式。他们有的对当下现实作出即时的反应;有的通过创作去建立与社会的关系;有的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思考文化主体性的表达;有的通过返回学科和历史的深处重建当代的立足点;有的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文化批评的对象,声张人文精神在经济社会中的意义;有的对21世纪提出了诸多期望。通过这些思考的痕迹,我们聆听到彼时的学者与艺术家们对于20世纪的经验、实验、情感、思潮和论战的检索、审视与重估。这个展览也成为一本历史的“笔记”,记录了思考者与实践者在世纪之交的生存处境和创作状态。
文/策展人:刘鼎、卢迎华
感谢下列艺术家、策展人和学者对本次展览的参与和支持:
*按首字母排序
艾未未、白宜洛、陈平原、陈劭雄、陈文波、戴锦华、丁乙、冯博一、冯峰、冯梦波、顾德新、海波、韩松、何云昌、洪浩、洪子诚、胡建平、黄笃、姜杰、蒋志、雷颐、冷林、栗宪庭、李占洋、林一林、刘建华、卢昊、罗永进、马六明、钱理群、荣荣、宋冬、宋永红、宋永平、孙歌、汪晖、汪建伟、王劲松、王晓明、王友身、魏光庆、文慧、翁奋、吴小军、萧昱、邢丹文、许纪霖、杨志超、易丹、尹秀珍、展望、张大力、章克标、赵半狄、赵川、赵亮、郑国谷、朱发东、朱冥、庄辉、邹跃进。
“思想频道”是北京中间美术馆自2021年开启的一个长期的思想实践项目。它在多个平台和渠道中灵活地呈现和传播中间美术馆的实践、研究、话语与思考。
策展人
刘鼎现居北京,是艺术家和策展人。他的艺术创作与策展实践从思想史的角度将历史与当代进行有机连接和多角度的描摹与凝视,以多重线索展开对中国艺术的主体性叙述。刘鼎曾参加过釜山双年展(2018)、银川双年展(2018)、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15)、亚太三年展(2015)、新奥尔良双年展(2014)、上海双年展(2014)、台北双年展(2012)、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2009)、首尔媒体双年展(2008)和广州三年展(2005)。
他的作品也在国内外艺术机构和美术馆中广泛展出,其中包括意大利都灵里沃利城堡当代美术馆(2020)、维也纳应用艺术博物馆(2019)、柏林世界文化宫(2018)、汉堡工艺美术馆(2018)、悉尼4A艺术中心(2017)、瑞士伯尔尼美术馆(2016)、台北关渡美术馆(2016)、香港Para Site艺术中心(2016)、北京红砖美术馆(2016)、西雅图弗莱艺术博物馆(2016/2012)、日本广岛当代美术馆(2015)、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博尼范登博物馆(2015)、纽约MOMA PS1(2015)、伦敦泰特美术馆(2013/2012)、台北市立美术馆(2012)、广州时代美术馆(2012/2011)、德国卡尔斯鲁厄ZKM新媒体艺术中心(2011)、北京伊比利亚艺术中心(2008)、比尔PasquArt艺术中心(2008)、巴西圣保罗国家美术馆(2008)、英国特纳美术馆(2008)、布里斯托阿诺菲尼艺术中心(2008)、奥地利维也纳艺术馆(2007)、挪威奥斯陆阿斯楚普费恩利现代艺术博物館(2007)、上海当代美术馆(2006)、旧金山Luggage Store艺术中心(2006)、意大利都灵山德雷托·雷·雷包登戈基金会(2006)、韩国首尔市立美术馆(2006)和广东美术馆(2003)等。
策展人
艺术史家、策展人,现任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她获墨尔本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她曾出任深圳OCAT艺术总监及首席策展人(2012-2015);意大利博尔扎诺Museion的客座策展人(2013)与亚洲艺术文献库中国研究员(2005-2007)。她曾担任第九届光州双年展联合策展人、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联合策展人(2012)。她是美国艺术史研究机构协会(ARIAH)首届“东亚学者奖”的四位获奖者之一(2017),获Yishu华人当代艺术评论奖(2016)和泰特美术馆研究中心亚太计划的首个特邀研究学者奖金(2013)。2013年至今,她与艺术家刘鼎持续开展题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的研究,对叙述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角和方法论进行重新评估。
卢迎华曾担任全球艺术界多个重要奖项的评委,包括Hyundai Blue Prize青年策展奖(2022、2021)、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2022、2021)、东京当代艺术奖评委(2019-2022)、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艺术季发现奖(2020)、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与Rolex劳力士创艺推荐资助计划(2019)、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菲律宾国家馆评委(2018)、基辅平丘克艺术中心的未来世代艺术奖(2012)与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2011)等。
撰文:刘鼎、卢迎华
校对:管陶然、徐丹婧
平面设计:onion
编辑排版:蒋永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