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展预告 | 疏影识清讴——杨雨澍个展

疏影识清讴——杨雨澍个展

策展人:封帆、冯兮
学术顾问:李睦
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北京中间艺术基金会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
协办:北京中间美术馆

/ 展览日期 /
2021年10月9日至19日

/ 展览地点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

/ 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座

 

2021年10月9日至19日,“疏影识清讴”杨雨澍大型回顾展将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该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及中间艺术基金会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联合主办,将呈现300余幅杨雨澍的创作。该展览的筹备自2021年1月正式启动,经过了数月对杨雨澍先生的作品和资料进行整理和研读,两位策展人提出以“疏影识清讴”为题目。“疏影识清讴”取自苏东坡《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中:“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与《浣溪沙(即事)》“画隼横江喜再游。老鱼跳槛识清讴”中两句诗词的节选。在此次展览的语境中,疏影是笔下流淌在记忆里关于人生与岁月的描写中那个真实的自己;清讴则指独立的个体追求自我认知的真善美的过程。杨雨澍成长于高等教育是一种阶级特权的年代,这使得他没有能够在专业美术学院接受训练,更没能在体制内的美术机构谋得一身之地。他从没有机会习得当时占主流的“洋气”的绘画语言,而是在生活和艺术实践中发展出了一种现代的、个人的、日常的绘画语言。

 


晴雪,2016 年,布面油画,60 × 50 厘米

 

杨雨澍的画作色彩鲜明,画面结构华丽典雅,用笔概括,艺术语言直接洒脱,画面冲击力强。几十年来,杨雨澍运用这种语言记录对外部世界的印象,超越视觉的真实而追求感觉的真实,把眼前的对象从主流艺术话语中的“风景”“静物”转换为态度、情感的媒介。“疏影识清讴”梳理了杨雨澍的创作,选取的作品横跨杨雨澍50年的艺术生涯,并主要侧重呈现其1980年代至2016年的创作。杨雨澍生长生活于北京,本展览以他笔下的北京地貌建筑和四季风物为线索,展现画家笔下承载了北京人情感与记忆的故宫天坛、鼓楼北海、古柏和雪桥、柳丝与荷塘。同时,展览也将展示多个时期里,艺术家是如何对同一题材以同一视角进行反复尝试,实现自我的更新。这些画作每一张的画面从颜色、方法到格调,都有着巨大的区别。

 


祁连县下,2012 年,布面油画,60 × 80 厘米

 

生于1944年的杨雨澍自小便对绘画产生兴趣,自1962年夏开始正式画画算起,他创作了超过一千张画作。除了参加1979、1981年无名画会的两次公开展览,以及1984年的两次小规模群展以外,杨雨澍展出画作的机会并不多。2004年,他曾与赵文量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期仅为6天的联展。直至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无名画会的重新挖掘,这些画作中的一小部分才通过展览被公众看到。本次回顾展不仅是杨雨澍首次举行如此全面的个人展览,其中的大部分作品也是首次与观众见面。本展览将以复调的形式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B517空间同时呈现。B517空间也将在展览期间举行一系列相关的学术和教学交流活动。

 

以往谈杨雨澍的创作时,人们总是习惯于将他与导师和密友赵文量先生联系在一起谈,或者将其放在无名画会的群体之中来进行艺术史论述,聚焦于这个临时团体在那个历史时空中存在的特殊性,止步于其绘画题材与社会主流的差异性,却少有留意群体中的个体在时代的压力下隐退之后继续生长的轨迹和遭遇。他们的艺术不仅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也是在时代的变动中,个人所珍视的自由精神、独立人格与不断转变的外在压力之间互动和对话的结果。这是我们仍未给予充分理解的历史遗产。为此,我们急需发展出一个更精微的艺术史叙事结构。在这样的愿景下,对杨雨澍作品的回顾与研究,不论对于理解杨雨澍的艺术生涯,还是更具体地认知1949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进程,都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视角。

 

/ 策展人简介 /

冯 兮

作为徘徊于系统边缘的业余策划人,冯兮有着区别于主流策展思想与方法的意识和实践。他善于将空间的物理属性进行重新地解构,试图转换出空间与作品之间新的展览语言,将其融入展览语境中与现实关系进行重新塑造,并努力掌握对展览之间上下文关系的理解与输出,使展览独立于审美性的展陈逻辑,拓宽理解展览语言与呈现方式的通道。同时,作为独立艺术空间实践者,曾分别担任外交公寓12 号空间艺术总监、掩体实验空间主理人、车库实验空间展览总监。同时,担任单行道画廊、晨画廊、槐谷林当代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的艺术总监。中间艺术基金会下设“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的学术委员和研究员。另外,于2017 年加入策划实践小组孑孓社,以介于策展人与艺术家之间的身份和思考,将展览作为创作与实践的方法,成为三名小组成员之一。

封 帆

艺术学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绘画系副主任,研究生导师。纽约州大学布法罗分校访问教授。

主要从事生态艺术的创作及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的研究。作为实践艺术家和艺术史学者的双重身份使其兼顾视觉分析与文本讨论,具有工作室实践与理论研究并举的双重特性。曾任美国史密森尼学会美国美术档案馆访问研究员(2017);罗马美国学院访问学者(2017);2016 年被美国艺术史研究机构协会 (ARIAH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Institutes of Art History))授予“东亚学者”(Eastern Asian Fellowship)奖;著有《神祇与天真:赛· 汤布利的古典世界》(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0)。

由于疫情防控原因,校外参观者进入清华园区需提前报备。有意参观的校外观众请提前与中间美术馆联系:
联系电话:(010)6273-0230,联系邮箱:info@ioam.org.cn

平面设计:微设计协作体/顾翰允、蒋碧君
编辑:朱思宇
排版:闵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up Drag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