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实践 Yishu写作者修行之路 系列采访 #12

展览“从艺术到Yishu,从Yishu到艺术”(2020.12.19-2021.05.09)已顺利闭幕。在此,我们特别感谢郑胜天、林荫庭、华睿思、白慧怡、田珠莉、康书雅、姚善嘉、林似竹、史楷迪、帕特里夏·艾肯鲍姆·克雷斯基、于渺、乔安妮·伯妮·丹妮克、杜伯贞、顾珠妮、杨天娜、斐丹娜、林白丽、刘千、刁雪、倪嘉、陈佳树、祝天怡、韦淇、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对于本项目的支持与帮助。

在今后的两个月里,我们仍将继续发布 《Yishu国际典藏版》写作者和编辑的中英文访谈。他们中既有资深的双年展策展人,也有艺术史家和活跃的评论家。我们希望从他们的写作修行之路中汲取灵感和能量,并从中看到艺术出版的生态,以及《Yishu》作为其中一个可贵的案例。


顾珠妮

顾珠妮是一位作家、编辑和研究顾问,在大中华地区(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大陆)有超过二十年的生活、工作和旅行经验。她拥有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前现代中国研究硕士学位,主攻中国文学、历史和宗教。她还完成了艺术教育和博物馆研究的研究生课程。

顾珠妮目前为《Fodor’s Travel》撰稿,并为《Lonely Planet》出版社的八本书供稿。她在国际上的各种期刊和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她从2002年起担任《Yishu》副主编。她也是加拿大国家翻译协会会员。

1. 你是如何对中国当代艺术感兴趣的?

我从1992年起开始到中国旅行,在北京和西安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也在台北生活过。我以前是一名驻中国的旅游作家,这么多年来,写了很多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和中国文化的文章。

 

2. 在什么契机下你加入了《Yishu》杂志编辑部?你的工作都包括什么?

我很早的时候就在《Yishu》工作了。2002年,我作为第一任编辑与林荫庭、郑胜天共事,一直持续到2020年12月。在《Yishu》刚创办的前几年,我们几个人经常见面,后来我们见面的次数逐渐减少,更多是在网上进行交流。在《Yishu》创刊初期,我的工作包括联系艺术家,还有尝试建立一个文章整理和编辑的系统方式。后来,我的工作涉及到文案编辑和校对,以及大量拼音的修正。

 

3. 你觉得《Yishu》杂志的特点是什么?它有哪些特质是不同于其他杂志的?

我们是第一本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英文杂志。我们的许多文章都是从中文直接翻译过来的,我们希望能够真实地听到为这个杂志做出贡献的艺术家和批评家的声音。所以,我们在编辑过程中会非常小心,尽量避免曲解他们想传达的意思。

 

4. 在编辑过程中,你最享受,或最受益的是什么?

由于我在《Yishu》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有幸见证了许多艺术家和作者的成长,他们为杂志做出了许多贡献。

 

5. 2002年《Yishu》创刊号向当时的有影响力的艺术实践者提了一系列问题。借第100期出版之际,我们想把这些问题提给你:你怎样看待中国艺术文化现状?中国的艺术和文化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中国的艺术和文化对你来说是什么?“中国”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即使在现在,我也很难得出定论,因为中国和中国艺术、文化的概念是不断变化且复杂的。

 

6. 你怎么看待《Yishu》杂志与在中国的艺术批评实践之间的关系?近20年来,《Yishu》培养或者说推动了什么样的批评写作?

《Yishu》以许多英文读者从未见过的方式发起和促进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对话,这本杂志对上述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7. 郑胜天提及编辑部的所有成员均为兼职,那么你在编辑《Yishu》之外,还在做哪方面的工作和实践?

由于疫情和预算问题,我不再担任《Yishu》的编辑。我是一名作家、编辑,也是一名博物馆档案员和图书馆管理员。此外,我还是加拿大一个历史悠久的艺术组织的理事会成员。

采访策划:刘语丝,黄文珑
采访翻译:刘千
文字校对:倪嘉,张理耕,黄文珑
微信排版:刘千
展览视觉设计:Onio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up Drag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