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览"从艺术到Yishu, 从Yishu到艺术" (2020.12.19-2021.05.09)的展期内,我们采访了共十五位为《Yishu国际典藏版》长期撰稿的写作者和编辑。他们中既有资深的双年展策展人,也有艺术史家和活跃的评论家。我们将不定期推送这些采访,期望读者能从他们的写作修行之路中汲取灵感与能量。
林似竹
林似竹博士是一位独立学者和策展人,她的博士论文研究赞助模式对于十九世纪中叶海上画派大师任熊在职业生涯的影响。她曾在各大高校任教,发表了许多文章和演讲,并策划了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包括赛克勒画廊首次为在世艺术家徐冰举办的大型个展 “文字游戏:徐冰的当代艺术”。她现任北京墨斋画廊的艺术总监,她最近的项目包括制作一个系列电影《墨咏》。
1.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为《Yishu》写作的,发表过几篇文章?你为什么会选择《Yishu》平台?它的特点是什么?跟《Yishu》杂志编辑部合作沟通的过程是什么样子的?
《Yishu》的出现恰逢其时,当人们对中国当代艺术开始感兴趣的时候,它就提供了对中国当代艺术成熟而细致的解读。在近20年的出版过程中,《Yishu》及时传达英文信息,让一批新的欧美观众去了解中国当代艺术。自《Yishu》创刊以来,我很荣幸地成为了其中的顾问委员会成员,并于2010年担任首届《Yishu》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写作奖的评委。这一重要的倡议让大家意识到,在塑造艺术领域的过程中,需要有鉴别性的艺术批评,以及培养这种批评能力的迫切性。我曾担任过一期《Yishu》的客座编辑,并在上面发表了七篇文章,其中一篇是对郑胜天的专访。我非常喜欢采访郑胜天:听到他在中国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艺术界的经历,非常迷人。正是这种个人的历史——郑胜天作为一个长期扎根于艺术界的人,他的观点与其开阔的胸襟交织在一起,才使《Yishu》得以起飞。其他编辑(包括与我交流最多的编辑华睿思和林荫庭)都很出色——这是一个绝佳的团队!
2. 你的研究方向是什么?你最近在研究什么?
我在《Yishu》上发表的文章反映了我目前的研究兴趣,其中有三篇是关于中国当代水墨题材。第一篇,据我所知的中国第一场裸体表演,表演者是王蓬:他在自己的身体和周围泼墨,并将自己的身体印在纸上(2007年秋/9月)。第二篇是《水墨的当代艺术解构与重构》(2003年夏/6月),探讨了水墨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地位。第三篇《空间与绘画理念的创新:郑重宾和邱世华的绘画》(2008年1月),讨论了水墨画的哲学基础,以及它与其他媒体的相关性。展览 “重新启动——第三届成都双年展”也是我撰写这篇论文的重要因素,这是一个试图重新定位中国水墨画的展览(由沈揆一、冯斌和我共同策划)。
3. 你怎样看待中国艺术文化现状?中国的艺术和文化对你来说是什么?
在我持续对各种中国当代艺术感兴趣的过程中,逐渐聚焦到中国当代水墨上,因为我曾跟随一位知识渊博的收藏家曹仲英学习过水墨画的鉴赏,我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去研究这一方面的。我的主要项目之一是制作了十部关于十位在世水墨画家的短片《墨咏》。这些艺术家来自不同的个人背景、教育背景和思想背景,他们的技法也千差万别。这些影片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家实践视角。《墨咏》可以在Kanopy.com上观看(可搜索我的名字),也可以在许多地方图书馆和学术图书馆看到相关的内容。
第二个重要项目是与两位同事(Craig Yee和Chris Reynolds)共同创立了一个北京画廊 :”墨斋画廊(Ink Studio)”,该工作室的宗旨是将中国的实验水墨作为当代跨国艺术创作的独特贡献,并通过深入的批评分析、学术交流、双语出版和多媒体制作来支持展览项目。
4.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当代艺术在艺术生产和运作机制方面有些什么发展/变化?
关于 “近二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发展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一个尚未发生的发展。水墨在哪里?总体上来说,在各个领域:艺术实践、批评、出版、学术和展览等方面,都已经变得更加成熟也更复杂。尽管各种材料构成的艺术已被广泛接受,但水墨似乎并不容易进入广阔的艺术世界。虽然有许多杰出的水墨艺术实践者,但大量致力于水墨的出版物和展览(包括定期展览)并不能充分支持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最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人能成功地将水墨艺术融入广阔的当代艺术领域。说到这里,要为《Yishu》发表了许多涉及水墨艺术的文章点赞。
采访策划:刘语丝,黄文珑采访翻译:刘千文字校对:倪嘉,刘语丝,张理耕,黄文珑微信排版:刘千展览视觉设计:Onion
2023年2月底…
Please s…
夜路—— 张伟眼…
2023 春季 …
2023年2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