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展览展览细读

【中间微信导览|第一期】“沙龙沙龙展”微信导览第一部分

中间微信导览是围绕中间美术馆展览而设立的微信导览栏目,旨在通过微信渠道,辅助和丰富观众的观展认识和体验。此系列导览文字是根据展览策展人之一刘鼎老师的一次现场导览整理而成的。我们将于每周二、周五推送导览信息,欢迎大家关注!

 

“沙龙沙龙展”微信导览

展 览: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

策展人:刘鼎、卢迎华

时 间:2017.1.7 – 5.8

 

第一部分

 

综述

这个展览一共有三层,包含了三个平行的叙事,大家可以从任何一层进入展览中,三个层面的叙事没有先后或上下的次序,这是三个彼此平行的叙事。一进美术馆,大家所在的位置就是第二层。第二层空间的叙事主题是“信号”,主要是关于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的叙述,讨论人与社会、风景的关系。这一层中包括许多以景喻情的作品,也包括许多作品,是1970年代末期开始可以表达自我,重新考虑个人问题时,艺术家所画的自画像、自我肖像和朋友之间相互的肖像。

 

 

一层展厅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瞬间”的讨论。这一层里囊括了对几个瞬间的描画,一个是从新中国以前的现代主义经验到1980年代初期艺术风格的流变,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是1979年的集中爆发。1979年,我们所熟悉的是从“新春画展”到无名画会,到四月影会,到星星画展,到最后80年代的同代人的展览,形成了一个集中的爆发,我们在论述中称之为“合流”。展厅中还有一个“瞬间”是关于艺术风格的问题,是从印象派到形式主义这个讨论,这是比较复杂的一个讨论,背后具有明确的政治含义和指向。

 

 

第三层是关于“空间”的讨论,呈现的是在1972年至1982年十年之间所出现的一些“可支配性空间”,这些“可支配性空间”对那个时期的创作构成了一定的语境。通过这一层的作品和文献,我们希望让大家看到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艺术家怎样开展他们的工作。

 

 

这整个展览的出发点主要来自于一个困惑,那就是当我们今天叙述当代艺术史的时候,我们比较不自觉地在潜意识中沿用197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中期的一种状态,一种比较普遍的、主流的状态,那就是当时的年轻人对老一代艺术家所产生的一种断裂性的情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瞬间的开放状态,那是一个从上而下,从下而上的、有互文关系的开放形态。在这样一个瞬间开放的时间里,年轻一代对老一代,包括对新中国以来30年的文艺框架产生了一种断裂性的情绪。这种情绪弥散在80年代的叙述和90年代的叙述里。今天当我们将它当作一个显性的遗产来继承的时候,用以讨论今天当代艺术的框架,包括艺术史的框架,显然有很多局限性。这样的断裂性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和合理性,但是在整个历史叙述和框架里,这种断裂性在历史现实的图景里边占有多大的比例,其实是没有被仔细地论述过的。所以在这个展览里面,我们划分出了自1972年开始至1982年这个十年段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空间,以这个十年的历程来想一想这种断裂的意义,思考它在整个历史图景中的位置,老中青三代人在这样一个十年里的互文关系。这个展览还涉及一个普遍讨论中出现的所谓官方和非官方的问题,在这十年里,官方与非官方的概念如何存在,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个展览的叙事结构基本是采用以十年一说的方式,不是按1972、1973、1974、1975一年年论述的,而是按照十年一个整体来讨论的,而且是把这十年里的一些问题结合十年的流变来一起展开讨论的。我们在展览里穿插了很多匿名的创作,它们是作为一个展示的和叙事的黏合剂出现在展厅里边的,作为叙事的一个环节、或是开头、或是中间的一个转折。这是在这个展览的语言里所使用的一个表达方式。

 

 

编辑整理:曹军、郑亚惠

校 对:杨天歌

Museum Seni Luar Dalam 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