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活动活动预告

活动预告|摄影工作坊:自媒体时代下的美术馆拍摄

本次“文化符码”系列活动我们将邀请摄影师卢北峰作为工作坊导师,艺术家王友身也将一同参与工作坊,并为观众讲解展览。现场分享环节,工作坊两位导师会选择两位参与者分别赠与《(北青艺术)商店》展品T恤衫一件。同时在活动回顾中也会增设线上投票环节,最佳人气奖将获得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新展“月之边缘,日出的两种速度”画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摄影工作坊:自媒体时代下的美术馆拍摄

2022.7.24(周日)
14:00-16:30

报名方式

发送姓名手机号及职业至邮箱 narongkun@ioam.org.cn
此次工作坊共招募8人,需观众自带摄影设备(手机/相机,读卡器等)
报名截止日期:2022年7月22日 中午12:00

工作坊时间安排

14:00
美术馆前台集合
14:00-15:00
卢北峰纪实摄影讲座
15:00-16:30
美术馆现场拍摄实践及分享

工作坊介绍

摄影、图像处理,贯穿于王友身3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拥有媒体人和艺术家双重身份的王友身,除了将二者作为其重要的创作媒介与材料,也将图像生产、处理的过程作为提问、解析、和回应社会、历史以及个人记忆的方式。

在展览“文化符码——王友身的旅程”中所展出的 “报纸系列”的作品里,他结合了摄影和行为两种媒介和形式,将无处不在而又容易忽略其影响的“大众传媒”/报纸 视觉图像化。从社会和流通机制的角度思考了媒体对于个人生活的介入和影响。作为《北京青年报》的编辑,长期从事摄影、图像处理和编辑的工作,王友身对于摄影技术流程方面了如指掌,他将“清洗”这一单独的流程抽离出来,表达也质疑了历史和个人记忆形成、消退和塑造的过程。同时,王友身也是80年代至今中国摄影场景的见证和参与者。在《我奶奶去世前后》这一作品中,他用观念主义的手法创作了一组纪实摄影作品,呈现了一个普通个人生命的事实和时间结构。

王友身,报纸·看报,1993,照片,185×127厘米

在当今自媒体时代,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记录、生产、编辑、消费着图像,今年第一次踏青,打卡了一家新咖啡厅,配好穿搭带好装备去参观了美术馆……社交媒体平台上带着#的展览照片如今不仅影响着美术馆的运营、展览的策划制作,也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和其定位与发展。“看展拍照”这一原本用来记录生活足迹,“留下、储存”展览与作品的举动在资本和市场的运作下,纯粹性慢慢流失……

作为“文化符码”系列活动之一,中间美术馆此次将邀请摄影师卢北峰作为工作坊的导师,分享他关于纪实摄影的理解和创作方式,并引导活动参与者在美术馆内进行拍摄。在卢北峰的镜头下人物个体成为时代的缩影和历史的见证,认为在网络时代下摄影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以开放的态度看待摄影中的摆拍与抓拍以及灯光的选择,认为影像瞬间留存下来的结果是要能打动观看者。

卢北峰,音乐人罗大佑,1994,摄于北京

工作坊导师 卢北峰

卢北峰,毕业于部队院校,1992年考入北京青年报摄影部任记者,后为摄影部副主任。2004年调入北京青年周刊任摄影总监,后任杂志社常务副主编。2003年出版图书《镜头说话》;2015年出版图书《见证中国文化发展20年》;2017年出版画册《中国当代摄影图录·卢北峰卷》。2002年,影像作品《新闻人物》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展联展《现场》;2016年,影像专题《生于八十年代》在北京七九八艺术区映画廊举办个展;2017年,影像专题《名人印像》在大理国际影会举办个展。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从事摄影三十多年来,获得多项新闻及艺术摄影奖,2020年获得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

艺术家 王友身

王友身,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王友身曾经参与过众多国内国际重要的双年展和机构展览,包括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展览:“中国现代艺术展”、“新生代艺术展”、“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台北双年展”、“广州三年展”、“上海双年展”等等,他是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参与人与见证人之一。同时,王友身自1988年至2018年在北京青年报社工作30年,曾担任过美术编辑、艺术总监等职务,一直以来,王友身兼具双重身份,在艺术界与传媒界两个领域间工作,致力于考察和松动艺术 / 生活、创作 / 日常间僵化的边界。

王友身对官方/民间、职业/业余、艺术/现实等等二元性的分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介入方式,这让他可以动用两个不同系统的资源,开创和塑造一些认识自己和认识周遭的可能性。他呈现给我们一个艺术家实践的强度、持续性和丰富的层面。这一实践不仅仅体现在简单的作品或者产品层面之上,而是不断重新观看自己的潜力和局限,挖掘艺术与自我和世界对话的可能形态。

编辑:徐丹婧、蒋永真

Museum Seni Luar Dalam 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