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赵京华——21世纪:新国际主义的可能性
2023年1月8日,中间美术馆在人们热切的期待中开启新一年的公共教育活动,精心设计了面向大众的线上导览活动和现场举行的深入的学术研讨,充分展现了美术馆内容多层次和高品质的特点。
下午1点,我们特别邀请了热心观众,教育从业者李薇女士导览和讲解“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展,并在中间美术馆的视频号平台上首次同步直播,使无法到场的朋友,特别是外地观众可以一睹展览全貌;导览后,日本思想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赵京华教授在美术馆会议室发表主旨演讲“21世纪:新国际主义的可能性”。预约到场的观众,多位艺术家与艺术界的同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戏剧学院、清华大学等学术机构的诸多年轻学人,以及出版社编辑和媒体记者齐聚一堂,聆听赵京华教授基于多年学术深耕和当下的历史现场提出的构想。该讲座是“中国作为问题”系列演讲的第11讲。
在致辞中,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讲述了“中国作为问题”系列讲座自2018年以来持续举办的缘由与目的。艺术领域中长期以来倾向于将欧洲北美的艺术实践指认为具有普遍性的范式,这种具有遮蔽性的视野,使我们很难恰切的正视和评估我们自身,也造成对欧美以外其他地区经验的漠视与陌生。这一系列讲座和工作坊持续地邀请了艺术界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实践者,来分享他们对于某一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发现。既对域外的理论保持开放,也坚持面向中国问题寻找合适的方法。
赵京华先生是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自2004年以来,他先后在日本埼玉大学、爱知大学、东京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访问教授。著有《日本后现代与知识左翼》《中日间的思想》《活在日本的鲁迅》《思想构筑未来》等。曾担任三联书店“20世纪日本思想”丛书总策划。赵教授的工作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榜样,虽然他长期研究明治以来的日本,但始终面对中国的现场,思考我们自身。赵教授的著作不仅仅是对日本近代思想史的记述与历史分析,更饱含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急切对话的欲望,和对中国问题的关切。这样的问题意识也内在于中间美术馆的展览与学术活动之中。
讲座伊始,赵京华教授直指在今天以日本的资源作为借鉴,谈论国际主义问题的意义:“在全球化之后,所谓历史终结观念出现以后,谈论理想、理念已经成为过去式,认为历史已经终结,还有什么理念可以讲的。可是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特别是20年以后,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相互封闭的世界。如果今天思考整个世界的制度安排,在思考资本主义体系将来如何发展这些问题的时候,去追寻一下与资本主义对抗的那一股力量,从中的经验和教训,这恐怕对我们构筑未来世界的图景,构筑未来的理念,为我们的生活进行重新辩护。这样一些方面的思考应该是非常有意义。”
在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赵京华教授从四个方面展开。他首先回顾了世界主义、国际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之间相互交织发展而来的过程,厘清了这几个概念的区分与联系,也直陈了此次讲座的问题意识——既在历史回顾中思考灵感,从原理上去追寻21世纪新国际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实践途径,探寻更广阔的国际主义的发展。尔后,他着重介绍了日本近代思想史上传奇人物尾崎秀实与当代重要学者柄谷行人的实践与思想,作为研究中国问题的参照。通过介绍他们的经历与包含国际主义理念的设想,挖掘其中值得今天重新借鉴的思想资源。赵京华教授也将两位国际主义者的理论和实践放置到他们具体的历史语境里去对其进行介绍和分析,还原他们对话的问题感,理解他们的潜能与局限性,重新思考今天我们应该激活他们思想中的哪一部分资源。赵教授还将这些想法当中实践的层面与其理念进行了区分,也对实践的短期成效和长期愿景进行了区分。特别指出理念在被践行的过程中由于过于实体化和本质主义的理解,变得僵化,甚至对实践造成了桎梏的结果。最后,赵教授回到课题本身做结,他指出,今天重建国际主义,要寻找它的逻辑起点和可能性的途径,从而推进一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去的新的国际主义实践,展现了这个课题对于思考后疫情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紧迫意义。
赵教授在结束演讲后,继续与参与讲座的观众和学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卢迎华首先以个体层面如何自处与实践的问题与赵京华进行讨论。赵京华以尾崎秀实为例,讲到他表面作为日本政府的成员,在谏言与方案中藏入了隐蔽的国际主义、世界革命相关的思想文本,指出个体在特殊时代有特殊的实践途径;第二,在后疫情时代,国际交流恢复之时,包括尊重独立的他者、尽可能参与线下活动以重建个体之间的连接,每一个小行动均能够作为理念的落实。这些对话为艺术工作者、普通社会成员如何践行新国际主义理念带来启发与思考。
随后,观众与赵京华以尾崎秀实是否作为亚细亚主义者的问题产生交流,赵京华否定了这种定义,尾崎秀实国别身份与运动经历的复杂性使他个人的评估富有争论,需要辩证看待。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学者李志毓追问如何看待尾崎秀实同汪政权的联系动静,赵京华教授指出这部分史实资料有待深入研究,尾崎秀实对该机构确实抱有暂时维系和平的想象,但许多联系建立在官方新闻身份之上,同时许多私下的信件文献也能反映尾崎秀实的对中态度。
李志毓继而提问,中国以鲁迅“人立而后凡事举,沙聚之邦,转为人国”为代表对个体精神的强调如何突进至共同体解放的强调?以及国际左翼的践行与自我要求的构成原理,即西方个人主义,在中国的伦理动能从何而来?赵京华承认该问题的棘手之处,从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靠民族力量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史实谈论,承认真正的个体自由还未得到广泛的培植与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当代文学史教授冷霜也与赵京华就左翼的衰退、青年群体研究实践的匮乏作为全球性问题展开探讨。
从左到右:卢迎华、周翊、李志毓、赵志勇、赵京华、刘鼎、吴小军、丁晓洁、郝科、冷霜
周日下午,大家透过赵京华教授的讲座进行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思想旅行,沿途看到了许多幽径、通途,高远的愿景和切实的行动指南,受到诸多可能性的启发,也似乎构筑起一个临时的思想共同体,热切地表达自身对如何立足当下展开思考与行动的展望。在平等交流与思想碰撞的火花之间,基于新国际主义实践方法的讨论得到了一定延伸,这也是本次中间美术馆“中国作为问题”系列学术讲座活动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如果您希望了解更多讲座相关的内容信息,请期待我们《中国作为问题》系列出版物的发布,我们也将在中间美术馆公众号等官方平台上第一时间告知大家。
编辑:朱雅楠 / 郭媛媛
摄影:房永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