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聚焦|早期的战地摄影师们
沙飞,《战斗在古长城上》
1938—1939年,29.3×20.8厘米
参展艺术家分享
1930年代的战地记者
本期分享的“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参展艺术家沙飞、方大曾属于1930年代最早奔赴战场的一批摄影师。战争深化了艺术家们对于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理解,也进一步刺激了他们从个人化的生活的记录者转变为追求自觉斗争的真实参与者。
沙飞,《暮归》
1935—1937年,9.2×7厘米
沙飞,《流光里辛苦等鱼踪
(南澳岛渔民生活之一)》
1935—1936年,9×6.7厘米
沙飞在1930年代开始接触摄影,并将目光聚焦于底层人民的现实生活中。1936年,沙飞拍摄的一组鲁迅参观全国木刻展览会的照片使他成为了全国知名的摄影师。战争爆发后,他自觉参与到争取自由的抗争中,投身抗战和革命。
沙飞,《保卫国土,保卫家乡》
1940年代初 ,29.3×19.4厘米
沙飞是最早提出“用摄影作为斗争的武器”的摄影师,也是共产党军队第一个专业的新闻摄影记者。他创办了晋察冀画报,通过画报的发表和展览方式去改造旧社会,组织革命队伍。
方大曾 ,《 河北(一)》
1935年,30×20厘米
方大曾是中国抗战初期活跃的战地新闻记者,他出生于北京的一个外交官家庭,战争爆发之后他奔赴前线,以相机和文字为武器为民族救亡而奔走,留下的作品包括《日军炮火下的宛平城》、《奋勇杀敌的二十九军》。
方大曾,《河北(三)》
1937年 ,24×22厘米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方大曾是第一位来到现场的新闻记者。同年9月保定失守,方大曾在河北蠡县寄出最后一篇文章《平汉北段的变化》后失去了消息。他留下的837张底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典藏,成为珍贵的抗战时期的史料。
方大曾,《前线》
1930年,22×30厘米
艺术家简介
沙飞(1912年—1950年)
原名司徒传,广东开平人。
1926年参加北伐,在国民革命军当报务员;
1932年在汕头电台当报务员;
1936年9月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同年,以笔名沙飞在上海《良友》、广州《民国日报》、香港《大众日报》、汕头《先声晚报》等报刊发表有关鲁迅的文章及照片;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华北前线;
1937年9月在山西太原担任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
1937年12月在河北阜平参加八路军,先后担任 《抗敌报》社副主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科科长、《晋察冀画报》社主任、《华北画报》社主任;
1950年3月4日,因枪杀一日本籍医生,被华北军区军法处在石家庄处以极刑。1986年5月,北京军区军事法院经再审查明,沙飞是在患有精神病情况下作案,不应负刑事责任。撒消原判决。
方大曾(1912年7月13日—1937年失踪)
原名方德曾,笔名小方,
祖籍江苏无锡,出生在北京。
1929年,17岁的中学生方大曾发起并组织了中国北方第一个少年摄影社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反帝大同盟”的机关报《反帝新闻》的编辑工作;
1932年,联合诗人方殷共同主编《少年先锋》;
1937年9月30日,方大曾从河北蠡县寄出《平汉北段的变化》一文,后失踪;
2018年7月7日,“方大曾研究中心”在保定成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