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解析

——新刻度的1988年至1995年

2023年12月23日-2024年4月14日

中间美术馆 3F

票价:20元

本展览与“幽玄之路——光社与20世纪早期摄影的艺术探索”、“定量与随机——钱喂康的1990年至1996年”展同期开放,无需重复购票

在对当代艺术历史进程的持续探索中,我们曾具体地勾勒出1987年前后艺术的转向(“巨浪与余音——重访1987年前后中国艺术的再当代过程”展,2021年)。对19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笼统表述普遍将其视为一个线形递进模式。不同于此,我们将1987年的艺术现场看作是自1980年代以来一个时期内激进探索的末章。1987年“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后,整个社会的思想空间受到制约,“新潮”期间风起云涌的思潮与交锋就此尘埃落定。“众声喧哗”的艺术实践在1987年之后与紧缩的现实接轨,日渐平滑。以艺术学院为主导的声音呼唤纯化语言和对所谓的艺术本体的回归,对新潮艺术太着重作品中的哲学、文化观念而忽视作品语言本身的现象作出回应。

在1988年第35期《中国美术报》(1988年8月29日版)的头版上,栗宪庭开辟了一个新的专栏“前卫艺术”,以区分于此前的“新潮美术”系列。在引言中,他写道,“1987年后,新潮美术超越了对表层社会、哲学观念的热衷后,愈加明显地向两个方向进展。一是强调在对本土文化的反省中,沉浸于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注。二是本刊期选刊的‘触觉艺术’、‘邮寄艺术’、‘方案艺术’的出现,它们强调对艺术文化本身的反省,企图把整个世界性的艺术,尤其是西方现代艺术作为起步的基点。”

这个版面选登的第一篇文章是出自王鲁炎之手的《触觉艺术》,描述了在该期报纸第二版刊登出的由他、顾德新、李强和吴迅共同创作的“触觉艺术作品1-4号”。确切地说,文章传递的是这组创作的问题意识。它针对的是人们过度依赖理性和知识等因素,而忽视了直接的体验本身这一现象。因而他们要唤醒的是“沉睡着的触觉,把它从拘束中释放出来,赋予它新的意义。”也就是说,他们要摆脱经过理性和知识所体验的“触觉”,这也与此时人文热情逐渐冷却,“去意义”的思想倾向涌现有密切的关系。在“去意义”的同时,他们在重新寻找意义的立足点时,选择了不经修饰、中介的“触觉”本身。

在创作了“触觉艺术”之后,经常聚在一起交流的顾德新、王鲁炎、陈少平、曹友廉、李强和吴迅继续在各自迥异的创作之外以合作的方式探索规则对于个人表现,个人的行为模式和结果所能规范的程度。尽管参与者从没以“小组”自称,但人们往往把这个时期描述为“解析小组”的阶段。解析把测量手段作为基本艺术语言,一方面排除感情经验的直接介入,一方面并不引用结论。它引导思维想象力在探求对象数量关系精确性的过程中。逻辑地逼近一个也许是更加接近本质的世界。”

这段宣言给出了“新刻度”成员们所指定的认识世界本质的新密码,那就是把测量手段作为基本艺术语言,排除感情经验的直接介入,超越本能直觉和非理性因素的客观对应物,在探求对象数量关系精确性的过程中,来认识和描述世界。在这种想象中,世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而人是自我接近这种客观存在的唯一障碍,只有自设超越自我经验和情感的方式方法,比如建立一种数量关系,来达到与所谓的客观真实对话的可能性。这个试图不断逼近本质的过程使他们进一步反思个体主观的本质,也使他们其中三人,王鲁炎、陈少平和顾德新继续合作,发展出一种工作和分析的程序,遵循艺术家自己制定的更加激进和极端的规则,试图消除个人的因素。1989年11月11日,“新刻度”小组在王鲁炎家中正式成立。接下来的六年间,他们紧密地合作,创作了五本出版物。这五本出版物都是他们受委约创作的作品,分别参加了在日本福冈、香港、德国柏林、埃尔福特和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展览。小组成员认为,这些出版物和被他们处理掉的档案材料一起组成了他们工作的整体。

观念性创作与1990年代

自2017年以来,中间美术馆持续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现场进行重访,通过聚焦于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艺术家个案,探求创作流变和个人生涯背后的思想动力,揭示它们与时代的互照关系,表述历史现场和个体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此前,我们曾通过数个研究项目不断地重返1990年代这个重要的历史时空。这是一个形塑当代艺术的概念和认知的关键性时期,既形成了对于当代艺术的历史叙述,也逐渐产生了一套判断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系。这使1990年代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探索中可以产生诸多问题意识的时期。“观念性创作与1990年代”这一研究计划通过梳理1990年代不同阶段的观念性创作,来展开对19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书写。

艺术家

新刻度小组

在正式确立为以“新刻度”为名的艺术小组之前,王鲁炎、陈少平和顾德新与李强、吴迅和曹友廉因为经常在一起聚会和交流创作,并创作了“触觉艺术”和“基本存在——点·静态测量”两个系列作品,并以这两件作品共同参加过1989年2月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在经历了其他成员相继离开之后,王鲁炎、陈少平和顾德新于1989年11月成立“新刻度”小组,“新”以区别于过去,而“刻度”指的是测量和标准化。由王鲁炎、陈少平和顾德新三位艺术家组成的“新刻度”小组延续自其中成员于1988年开始的集体创作模式,以试图去除创作中的一切个性化行为与痕迹为主旨,紧密地讨论和发展出一系列以数学公式形式为规则,针对图形、图像和文字所进行的独特的解构和分析,并曾在日本、德国、西班牙和英国举办展览。

策展人

刘鼎

刘鼎现居北京,是艺术家和策展人。他的艺术创作与策展实践从思想史的角度将历史与当代进行有机连接和多角度的描摹与凝视,以多重线索展开对中国艺术的主体性叙述。刘鼎曾参加过釜山双年展(2018)、银川双年展(2018)、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15)、亚太三年展(2015)、新奥尔良双年展(2014)、上海双年展(2014)、台北双年展(2012)、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2009)、首尔媒体双年展(2008)和广州三年展(2005)。

卢迎华

艺术史家、策展人,现任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她获墨尔本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她曾出任深圳OCAT艺术总监及首席策展人(2012-2015);意大利博尔扎诺Museion的客座策展人(2013)与亚洲艺术文献库中国研究员(2005-2007)。她曾担任第九届光州双年展联合策展人、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联合策展人(2012)。她是美国艺术史研究机构协会(ARIAH)首届“东亚学者奖”的四位获奖者之一(2017),获Yishu华人当代艺术评论奖(2016)和泰特美术馆研究中心亚太计划的首个特邀研究学者奖金(2013)。2013年至今,她与艺术家刘鼎持续开展题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的研究,对叙述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角和方法论进行重新评估。 

展览现场

线上观展

导览手册

我们提供展览的导览手册电子版文件以供参阅。点击此处下载

观展指南

展览日期

2023年12月23日-2024年4月14日

开放时间

周三至周五11:00-18:00
周六至周日
10:00-18:00
最后入场时间 17:30

展出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杏石口路50号,北京中间美术馆

门票

价格:20元/位

学生、教师须凭本人有效证件购票可享受半价

年满16岁及以下的青少年免票(须有至少一名持票成人陪同)

60岁(含60岁)以上参观者,凭相关证件或证明免票

 

语言

中文,英语

无障碍设施

本场馆1层提供无障碍入场通道,如有需要请提前电话预约。联系电话:(010)62730230

展览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