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玄之路”展追溯100年前在北京成立的摄影社团——光社——从成立到发展、历时10余年的实践。光社是由北京大学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精英组成的业余摄影艺术联盟。光社的历程展现了在中国近现代转型时期,新知识阶层以摄影为媒,进行的开先河的艺术探索,以及驱动其艺术取向的思想动力。这是面对政治思想与文化双重危机的中国知识界追求新秩序的一个出色案例,是这个时期急邃且深广的文化变迁的一部分。时值光社创社百年之际,我们以光社成员的作品为核心举办“幽玄之路”展。展览中,我们也借助同一历史时期与摄影相关的多种画报刊物,以及同时代具有人文旨趣和创作取向的个体摄影师的作品,尝试勾勒出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摄影实践中的人文和艺术转向,以及背后的时代思潮与风貌。
1923年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进变革思想退潮;年底,北京大学六名师生成立“艺术写真研究会”;次年,改名为光社。参与光社活动的人数最多时达到20余人。光社成员发掘摄影的复杂潜能,使摄影逐渐发展成为艺术媒介与自我表达的载体。光社的成立对艺术摄影在中国的启蒙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从1924年到1930年间,每年一次的光社影展都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光社的成员多为精英知识分子,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学有所长,他们不仅善于各种摄影技术和形式的探索,更在观念上视摄影为艺术实践,提出并充分地践行画意摄影这一创作方向。光社不同时期的两位灵魂人物陈万里与刘半农,在其加入光社的后期活动重心均明显向各自的学术研究偏移,在实践上将写意摄影的视觉审美应用到作为工作用途的写实摄影中,让照片有艺术性。这一转向也让我们看到光社的知识分子与家国共命运的民族责任感。
展览题目“幽玄之路”来自刘半农在1927创作的摄影作品背书所题的“到幽玄之路”。“幽玄”这个词组源自古代中国人对异世界的想象,“幽”是“山+幺幺”的会意文字,象征着“山中若隐若现的火光”或“通往天界的绳索”,而“玄”则是从金文“幺”转换而来,指“远方若隐若现的黑赤色”,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词汇之一。二者的并列使用,出自修辞学上的“同义连文”。随着时代的推移,它开始作为表现“深奥难以解读”“神妙难以预测”“暧昧模糊不清”的事物或情感的词汇逐渐得以世俗化,且具有了价值评价的意味。这张题有“幽玄之路”的摄影画面幽暗朦胧,一条没有通往明确方向的路在远处若隐若现,意味深长。我们不妨把这张作品与题词理解为刘半农在动荡晦暗的时局中探索“具象美的理路极暗处”的文艺理想。我们也可视其为面对20世纪20年代跌宕的社会语境,身处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之苦闷的象征。
我们在2023年12月下旬呈现“光社与20世纪早期摄影的艺术探索”一展。展览中首次集中呈现光社成员40余幅原作、光社创社原始文献、同时代摄影师原作20余幅,以及其他摄影文献,包括了20世纪早期欧、美、日摄影年鉴与出版物。借此,我们致敬中国早期摄影实践者的艺术追求。从他们的实践中,我们也可看到,在中国现代转型时期,知识分子从摄影实践中发展出一条联结思想与现实的路径。为了将摄影纳入艺术的范畴,早期的摄影家借鉴中国传统文人画将现实生活抽象化的方式,通过突破具体的“象”而探索无限的“道”,继而又对写真实的影像进行了审美意义的拓展,从而灵动地在其中开展充满人文精神内涵的艺术探索。

蔡元培主政时期的北京大学是推动北方美育从高校向社会普及的实验场,南方籍和留学归来的文艺精英汇聚于此,各艺术门类相继成立学理研究会。科学精神和方法的引入使得北方艺术界开始复苏,北大校园也成为摄影爱好者结社和展览的初始之地。诞生于1923 年的光社提出“交换智识、研究艺术为宗旨”。光社历史的打捞者和资深研究者陈申先生给光社总结了多个“第一”和“之最”:中国第一个、也是存在时间最长的民间摄影艺术社团;第一个知识分子自发组织的摄影沙龙;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摄影作品年鉴、第一部个人艺术作品集和第一部摄影理论专著;造就了中国第一代摄影艺术家;等等。

摄影史学家,《中国摄影史1840—1937》《光社纪事》作者

卢迎华 Carol Yinghua Lu
艺术史学者、中间美术馆馆长
周邓燕 Zhou Dengyan
摄影史学者,现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摄影收藏家,中国摄影史研究者
朱祈桦 Zhu Qihua
独立策展人
管陶然 Rory Guan
中间美术馆研究与展览部副主管
那荣锟 Na Rongkun
中间美术馆研究与展览部策展助理
曹立瑶 Cao Liyao
中间美术馆研究与展览部展览助理
展览现场





线上观展
观展指南
展览日期
2023年12月23日-2024年4月14日
开放时间
周三至周五11:00-18:00
周六至周日10:00-18:00
最后入场时间 17:30
展出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杏石口路50号,北京中间美术馆
门票
价格:20元/位
学生、教师须凭本人有效证件购票可享受半价
年满16岁及以下的青少年免票(须有至少一名持票成人陪同)
60岁(含60岁)以上参观者,凭相关证件或证明免票
语言
中文,英语
无障碍设施
本场馆1层提供无障碍入场通道,如有需要请提前电话预约。联系电话:(010)62730230
展览主办方

